新闻中心
2025
03 / 18

全国人大代表建议|推动钢铁企业构建以储能为核心的电力闭环运行网

发布 / 沃特节能
A A 手机阅读本篇文章

在碳排放“双控”与“双碳”目标等多重约束下,钢铁行业作为高耗能、高排放的重点领域,节能降碳、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其高质量发展的主旋律,肩负着艰巨任务。全国人大代表刘怀平建议:“推动钢铁企业构建以储能为核心的电力闭环运行网络,提升现有能源系统运行效率,对我国钢铁行业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当前,全球范围内新型储能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创新突破,锂离子电池、液流电池、压缩空气储能、超级电容器等多元技术路线竞相发展,成本持续下降,性能不断提升。2024年5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等部门关于印发《钢铁行业节能降碳专项行动计划》,提出支持有条件的钢铁企业建设工业绿色微电网,加快风能、太阳能、新型储能、氢能等一体化开发利用,实现清洁能源替代。新型储能技术可以作为中间载体,提高二次能源利用效率,并在钢铁企业超低排放和节能低碳推进中发挥关键作用。

我国钢铁行业已开启“多能互补”用能的发展新格局,钢铁企业开始尝试探索屋顶光伏、钢化联产、余热供暖等领域的应用。因此,推动钢铁企业构建以储能为核心的电力闭环运行网络,提升现有能源系统运行效率,对我国钢铁行业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目前,我国国内钢铁企业电化学储能装机已超过1.5GWh,尤其是在江苏、浙江、广东等地受惠峰谷电价政策,更适合当地钢铁企业通过建设大型储能项目获取效益。

但是,我国钢铁行业与储能技术的深度融合仍面临三方面挑战。一是市场分割机制阻碍规模效应。当前,我国电力市场在“省为实体”的传统框架下呈现显著的区域割裂性,这种机制性障碍对钢铁行业储能规模化发展形成多重制约二是储能技术多场景适应性不足。目前,在钢铁行业新型储能项目中,锂离子电池储能占据绝对优势,这意味着要实现钢铁企业全场景节能降碳,必须突破锂电池技术边界,构建多元储能技术路径三是单一收益模式制约应用潜力。现阶段,储能在钢铁行业的商业化运行主要依赖“峰谷价差套利”这一单薄路径——即在夜间低谷电价时充电,日间高峰时段放电供产线使用。同时,钢铁生产连续性极强,电弧炉、连铸机等核心设备的负荷突变频繁,单纯依靠“两充两放”策略无法与产线用能需求动态匹配。

为推动钢铁行业与新型储能技术协同发展,刘怀平提出三点建议:一是健全市场协同机制,促进储能规模化发展。建议在国家层面推动建立跨省储能调度平台,破除行政壁垒,完善电力市场交易规则。通过政策引导形成储能资源共享网络,探索适合钢铁行业的容量补偿机制,对参与跨区域调峰的储能设施给予适度财政支持,促进规模化储能部署,实现资源配置效率整体提升。

二是推动技术场景适配,构筑多元化技术格局。建议大力引导和发展包括压缩空气储能、重力储能、飞轮储能、超级电容储能、固态电池储能、液流电池储能以及钠离子电池储能等多元化储能技术路线,通过发展多元储能技术路线,破解单一技术风险,以满足钢铁行业多场景及极端环境储能需求。鼓励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提高我国在储能关键材料领域的自主创新能力,为多种路线的储能技术的大规模应用提供坚实的技术保障。

三是创新价值实现机制,拓展综合收益维度。推动建立储能在能源转型中的多重价值定位,支持钢铁企业将储能设施深度嵌入钢铁企业的综合能源系统,通过与光伏风电、余热回收、氢能制备等场景的联动优化,开发动态充放电策略,提升绿电消纳与经济性空间。

“完善储能参与电力现货和辅助服务交易规则,探索跨时段套利、容量租赁、调频服务等组合收益模式,允许储能资源纳入虚拟电厂聚合交易单元。推动碳排放权交易与储能调节能力价值衔接,试点将储能调峰贡献转化为碳减排积分,探索绿证核发、用能权交易创新路径,建议重点企业在沿海高电价区域先行建设集成化示范项目,形成可推广的商业模式经验,为完善市场机制提供实践支撑。”刘怀平强调。


精选新闻 News
2025
03 / 18

全国人大代表建议|推动钢铁企业构建以储能为核心的电力闭环运行网

全国人大代表刘怀平建议:“推动钢铁企业构建以储能为核心的电力闭环运行网络,提升现有能源系统运行效率,对我国钢铁行业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2024
12 / 31

2025中国钢铁市场展望暨“我的钢铁”年会召开

2024年12月5日—7日,2025中国钢铁市场展望暨“我的钢铁”年会在上海召开。多位重磅专家、知名学者及行业大咖,深度解析宏观经济、行业形势、下游市场前景等热点问题,助力钢铁产业链参与者提前布局2025。

2024
11 / 12

140多家、超6.2亿吨 我国多家钢企完成实施超低排放改造

截至2024年8月,我国有140多家钢铁企业、超过6.2亿吨产能完成实施超低排放改造

首页 / 新闻中心 / 行业新闻